文|芳华
金融之家3月6日讯,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当年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最重要的文件,为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大方向。自然,它也会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今年,也不例外。
昨天,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议2018年提高个税起征点”的新闻刷爆舆论。
李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
峰回路转
总理在读“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这句话时,并没有打算停顿,但代表听到这句话时却强行“插播”热烈掌声,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在代表中的共识可见一斑。
事实上,我国个税之前已经经过三次调整:
2006年1月我国将个税起征点从800元调整为1600元;
2008年上调到2000元;
2011年上调为3500元;
然而,一直带着“促进社会公平”光环的个税,七年没变过,一直以3500元作为个税起征点。越来越成为工薪阶层的一种压力。
七年,我们从养自己到要养一家人,早餐的包子已经从五毛钱一个涨到了两块钱一个,个税的起征点却没变。
但“提高”的呼声多年来一直不断,而官方过去的定调则是,个税起征点已不算太低,上调空间很有限。没想到这一次却峰回路转,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是经济基本面发生了颠覆吗?不是。
是居民收入高到了外太空吗?也不是。
很多事情要连起来看才有味道。
背后有逻辑
就在政府工作报告出炉的前几天,国内释放出了一个历史性变动的信号。坊间意识到,中国还是一个成长型国家,更新周期延长,干预型经济将得到强化,这需要民意的支持。突发大红包,或许是动机之一。
不过,它也留下了一个制度性的难题:地方政府的由此导致的财政窟窿,要怎样去填补?
十年来,中国没少提给企业和个人的税收减负。它说了,也实实在在的做了,砍掉了许多杂七杂八的东西,但这似乎丝毫没影响到税收收入。
不只是没影响,中国税收还以远远高于gdp增长的速度一路上扬。相比2008年,今天的税收已达144360亿元,翻了接近三倍。
背后除了经济发展蛋糕变大之外,也有这样的逻辑:这个地方的水少了,就另辟一片生地,挖井开源。
应该承认,提高个税起征点肯定会降低工薪阶层的税负,但是,每次“两会”被炒得极热的个税起征点却是个税改革中对工薪阶层减负最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中国的个税制度设计的不公平,不仅仅在于个税起征点比较低,个税起征点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因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而引发的社会阶层的矛盾,但中国目前个税制度之所以没有起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功能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起征点太低,而是整个税制在制度设计上需要全方位的颠覆。
甚至可以肯定地说,起征点低是中国个税制度中最不值得关注的问题。
今天我们谈论个人所得税,大多时候是默认在谈那些最常见、最不易被规避的工资薪金部分,那么其他的呢?
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总共有11类,除了工资薪酬,还包括: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10类。这10项如何征收,恰恰是问题所在。
当然,从整个中国税制改革的维度来看,个税改革,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毕竟,个人所得税收占中国税收总额还不到7%。
从我国的税制的基本情况来看,目前中国的税制以间接税(流转税)为主。所谓间接税,就是指纳税义务人能够用提高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等方法,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比如,增值税就是典型的间接税。企业交完了增值税之后,通过价格,再向消费者收回来。
这一点本来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目前间接税在我国税收总收入中占比高达70%,也就是说,70%的税收隐含在商品的价格里面,是含在消费者消费支出的金额里面。
全国人大代表、税制改革专家刘小兵指出,有这样一个规律:收入越高的人,消费支出占其收入比重越低。相应地,他承担的间接税,占他的收入比重越低。这意味着,高收入人群,在国家70%的税收中贡献得越小;低收入人群,在这部分税收中贡献得越大。
放眼世界,个税的价值在于调节收入分配,其要义在于穷人不交税,中等收入者少交税,而富人多交税。
而目前中国个税的设计恰恰相反:富人没交多少税,广大的中低收入阶层成了纳税最重要的群体,从而偏离了个税本身的公平和正义,这正是中国个税制度的最大残缺。
这也意味着,税制改革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事实上,更应该关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这几个字。
这也意味着,中国个税整体改革已经启动,分类与综合税制会成为未来的方向,老百姓的大病、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甚至房贷的利息支出都有望合理抵扣。
这一状况或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