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华民族素有崇尚自然山水的文化传统,在时代演进和人文积淀中不断发扬光大,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与自然、人与历史文化之间更加息息相通。明代中叶以后,金陵文人骚客雅集、唱和等习尚再起,诗画文采风流,城市文化生态氛围得到进一步发展;在雄壮秀美的自然环境感召下,他们结伴冶游,观山临水,寻踪访古,衷情感叹,留下了不少佳作,风雅之举饮誉一时。天启三年(1623),功成身退归里的朱之蕃,因受唐人刘禹锡《金陵五题》、宋代曾极《金陵百咏》等品题胜景之风影响,再而承接明代史谨《金陵八景》、文徵明《金陵十景》、文伯仁《金陵十八景》、余幼峰《金陵二十景》等诗画咏叹之遗绪,编绘出《金陵四十景图咏》。在刊文体例上正如明末文人周亮工所谓的“景各为图,图各为记,记各为诗”,其中每景皆由其弟子陆寿柏绘图1帧。
朱之蕃在该书序中这样记载:“宇内郡邑有志必标景物,以彰形胜、存名迹。金陵自秦、汉、六朝,夙称佳丽,至圣祖开基定鼎,始符千古王气,而龙蟠虎踞之区,遂朝万邦、制六合,镐洛殽函不足言雄,孟门湘汉未能争巨矣。相沿以八景、十六景著称,题咏者互有去取,观览者每叹遗珠。之蕃生长于斯,既有厚幸而养疴伏处,每阻游踪,乃搜讨纪载,共得四十景,属陆生寿柏,策蹇浮舫,躬历其境,图写逼真,撮取其概,各为小引,系以俚句,梓而传焉。虽才短调庸,无当于山川之胜,而按图索径,足寄卧游之思。因手书以付梓,人题数语以弁首简,贻我同好用,俟赏音云尔。”
《金陵四十景图咏》依次诗画各景如下:钟阜晴云、石城霁雪、天印樵歌、秦淮渔唱、白鹭春潮、乌衣晚照、凤台秋月、龙江夜雨、弘济江流、平堤湖水、鸡笼云树、牛首烟峦、桃渡临流、杏村问酒、谢墩清兴、狮岭雄观、栖霞胜概、雨花闲眺、凭虚听雨、天坛勒骑、长干春游、燕矶晓望、幕府仙台、达摩灵洞、灵谷深松、清凉环翠、宿岩灵石、东山棋墅、嘉善石壁、祈泽龙池、青溪游舫、虎洞幽寻、星岗饮兴、莫愁旷览、报恩灯塔、天界经鱼、祖堂佛迹、花岩星槎、冶麓幽楼及长桥艳赏。最后另附金陵四十景诗纪。
该书图像绘制颇为精美,刊刻比较清晰,摹景状物足见艺术功力,基本涵括了当时金陵的山川形胜与历史风物之美。作者在痴恋古都之余,追怀六朝风流,让引以为傲的家乡山川与人文风采交相辉映,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力同样不小。清初画坛“金陵八家”之一高岑借鉴于此,也绘制过《金陵四十景图》。清代、民国期间相继还出现了不同版本的《金陵四十八景图》,进一步地彰显了古都南京的文化魅力。人们细细品味《金陵四十景图咏》之余,不觉心生思古幽情。